11月1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在京开幕。大会除了展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融合发展成果外,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还为8家广电网络省网公司进行了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授牌。
会上,王大平正式宣布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中地区的负责机构:上联国家文化大数据全国中心,下接行政大区内省域中心,负责区域内省域之间的数据、信息、产品等交易和结算。
值得注意的是,这8家企业均为有线电视网络省网公司,且分别代表了全国8个特色地域,特别是当值首届就规模浩大的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开幕期间举行的仪式,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东北——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盟——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多语种——新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大数据的建设工作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部署,为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而采用分类采集梳理文化遗产数据的方式,对全国公共文化机构、高等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各类藏品数据,标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成果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建设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联、数据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数据服务及应用体系,面向全社会开放。
文化大数据旨在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为在新技术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好基础。
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打造一张文化物联网
我国文化遗产收藏于各类文化机构或由文化机构管理。此外,全国有数万家报刊社、数万家文艺表演团体、数万家创意设计机构、数万家影院剧场、数千家影视机构、数百家图书出版社等。
如果在博物馆、 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广播电视台、新闻出版机构、演出院团剧场、影视制作机构等文化生产部门部署网络基础设施,就可以联通文化机构的数据和产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存取和远程共享, 打造一张同消费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并驾齐驱的文化物联网,不但直接推动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让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展陈现代化,而且把分 散的藏品数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链接起来,面向社会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培育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专网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背靠宣传文化系统海量的资源和内容,有利于推动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鉴于从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到开发、从内容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都可以在构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闭环体系中实现,我国因此拥有了一张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专网——国家文化专网。
根据我国签署的世界贸易组织 (WTO)协议,有线电视网络不对外资开放,是完全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上一张独立的专网,是国家战略性战备资源。一旦遇到紧急状态,或电信网被关闭,或互联网被中断,有线电视网络就像一条“政治生命线”, 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畅通无阻。互联网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金融财经数据安全越发重要,有线电视网络的专网和战备属性,使其在保障数据安全、管控互联网传播平台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面对美国互联网断网威胁,俄罗斯提出构建可持续、安全且功能齐全的国家网络,伊朗提出构建独立的国内内联网,用于推广伊斯兰内容。独立于电信网、互联网之外的有线电视网络,为我国防范美国互联网断网威胁提供了新选择。
3.创建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化重在体验,文化体验是文化消费的新模式。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消费呈现线 11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趋势。新的技术条件下,文化体验方式丰富多彩。
比如,可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空间在 4000 平米左右的文化体验园(馆),对接文化物联网,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馆),搭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桥梁。
供给侧、生产端和体系化,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三个关键词。
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大数据,文化大数据是供给侧的,它来源于文化金矿,服务于文化创作生产,推动文化生产体系现代化,伴随国家文化大 数据体系建设,将诞生成百上千条生产线,吸引成千上万家企业,聚合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催生万亿级规模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