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行之路,也是新基建在文化领域的核心体现。
文化大数据是文化强国的必行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而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其作用体现在:
1.打造一张文化物联网
如果在博物馆、 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广播电视台、新闻出版机构、演出院团剧场、影视制作机构等文化生产部门部署网络基础设施,就可以联通文化机构的数据和产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存取和远程共享, 打造一张同消费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并驾齐驱的文化物联网,不但直接推动文化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让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展陈现代化,而且把分散的藏品数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链接起来,面向社会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2.创建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化重在体验,文化体验是文化消费的新模式。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消费呈现线 11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趋势。新的技术条件下,文化体验方式丰富多彩。
比如,可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空间在 4000 平米左右的文化体验园(馆),对接文化物联网,将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馆),搭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桥梁。
文化大数据是宣传文化战线的新基建
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2020年3月,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明确要加快建设新基建,包括5G和数据中心建设。文化大数据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宣传文化战线的新基建,目的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顺应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夯实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重大工程的提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经历了系统的研究、调研和深思熟虑的成果,是对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在文化领域的落地,是对新基建在文化领域的及时回应。
首先,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有效激活文化大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活力。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可以看出,数据已经成为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等相提并论的生产要素,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彻底激活文化领域的数据,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要素支持。
其次,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4月,“新基建”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则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需要建设文化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尤其是需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打造以5G、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来保障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顺利落地,可以看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就是新基建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和落地成果。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要点
第一,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八大任务。中央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文化体验园建设、文化体验馆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和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等八大任务,其中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为文化数据库建设,通过标注、标签化而提供数据化的文化资源,文化体验园建设、文化体验馆建设、国家文化专网建设为具体落地场景,实现文化数据要素的商业化价值变现;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则为平台建设,打造自主可控、数据化、智能化的数智化平台,更好地传播文化大数据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则纳入社会各界力量来挖掘、开发文化数据资源,形成文化大数据生产的良性生态。可以看出,八大任务基本涵盖了文化大数据领域的主要方面,形成了文化大数据的全价值链闭环。
第二,供给侧、生产端、体系化是三大关键词。从《通知》来看,一是要从供给侧着手,即要组织公共文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对三座“金山”(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进行深度挖掘和数据化,为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数据要素基础。二是从生产端发力,吸引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到文化资源的数智化生产过程中,打造良好的文化数据生产生态系统。三是体系化是关键。我国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到现在,再靠单兵突破已经难以带来根本性突破和发展,而只有通过体系化建设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和发展。
第三,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新基建在文化领域的核心体现,各级政府的总投资额应该不小,也会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里面蕴藏着巨大机遇。一是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将承担国家文化专网等的建设,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由于中国广电已经拿到了5G牌照,中国广电以及各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正在积极推动5G网络建设,5G网络的切片技术可以为行业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专网建设,自然中国广电等可以利用5G技术建设好国家文化专网等,更好地做好“宣传文化”与“信息服务”工作。二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的各类企业,由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内涵丰富、潜力巨大,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的各类企业都有着巨大机会,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第四,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多元数据的融合和关联。一是观念上秉持开放的理念,实现文化大数据体系与其他大数据体系互联互通。大数据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实现多元数据的融合和关联,这就要求文化大数据体系不能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更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要秉持开放、互助的理念,实现文化大数据体系与其他大数据体系的互联互通,把文化大数据体系与其他大数据体系有机融合和协同关联,更好地发挥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功能和效用。二是高度重视技术的力量。数据和技术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说,技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在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当下,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并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三是在更多的商业场景落地。要打造良好的文化大数据生态系统,就要让参与各方都能获益,而这就要在更多的商业场景落地,“以技术为本、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载体”就是有效的思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信息服务业、教育业都是很好的落地场景和载体。